誰在“打劫”我們的網絡自由
2015年 / 02月02日
新華社“新華視點”欄目1月11日播發了《你的信用卡個人信息“只花5毛錢就能在網上買到”?--銀行信用卡信息泄露調查》報道,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相關負責人接受“新華視點”記者專訪時回應,針對個人信用卡等信息網絡泄漏問題,我國將加快研究制訂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法律,加大對非法收集、泄露、出售個人信息行為的打擊力度。監管部門還向社會公布了居民信息泄漏舉報渠道:公民可通過“12377”舉報電話等多種方式維權,互聯網公司有責任遏制非法個人信息交易。(2月1日 新華社)
網絡敲詐和網絡刪帖余波未平,網絡個人信息泄露再出事端,一個沒有價值取向的網絡世界怎么會頻頻擠壓我們自由呼吸網絡空氣的空間?是誰在“打劫”我們的網絡自由?我們該如何收復失地,重新確立正常的網絡秩序?當然,這是一個問題的自然鏈條,只要抓住了關鍵環節就很容易得出結論——利益!
“利益”是把雙刃劍,一邊激活,一邊打壓。利益驅動下,我們才有動力愿意去做些本來與我們無關的事情,比如說,你是個音樂愛好者,但卻從來了金融行業,對于音樂的喜歡遠遠大于對于金融的喜歡,之所以甘愿放棄喜愛的東西,只是因為金融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回報。而另一方面,利益驅動下,會讓一些人可以不擇手段從事一些違法的事情。馬克思說“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當然,這里的肇事者不是資本,而是利益本身,是利益正在一步一步蠶食我們的網絡自由空間。
在網上,寫篇文章,會遭到無由的謾罵;發個微博,也要謹小慎微;對一張照片,也有會有人橫豎挑剔……都說自媒體時代,我們可以毫無顧忌地自由發聲,其實不然。
一方面,網絡自由不能觸碰法律底線,這是基本常識,也是網絡為了獲得自由而不得不讓渡的一部分權利。
另一方面,網絡自由正在受到不確定目標的攻擊,但這些攻擊的目的很明確——為了利益。我們經常會收到不明郵件或不明短信的騷擾,煩不勝煩,在有時候,還經常被“人肉”或者“惡語相向”,在我們正要想在網絡上一展身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會說話的啞巴”。不敢發出真實聲音,不敢自報家門,網絡虛假充斥網絡空間,一切都是“利益”惹的禍。自私者通過出賣我們的利益而獲得個人“利益”,不斷打劫著我們的自由,綁架了話語權,讓很多人“失聲”但不敢“痛哭”,嚴重破壞了網絡空間的生態環境。
網絡恢復“自由身”,需要多方努力。一是法律亮劍,將“打劫”者繩之于法;二是受害者加強防范意識,“對自己好一點兒”;三是提升網民素質,弱化“利益”的副作用,暢通“利益”發揮正常作用的渠道。
我們樂見網絡恢復自由發聲的狀態,這種聲音不必都是“利益”的代言人,說真話就好!